
北藝大藝管所電子報第19期





















點此展開圖片簡介(無障礙描述)
第22期電子報內容簡介:
本期封面故事以「文化治理」為主題,聚焦《文化基本法》三讀通過的象徵與實質意義,強調文化政策應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劉裕翔理事長與胡氏藝文公司朝早執行長皆指出文化政策與參與率需重新檢視與調整,讓文化部更扮演中介角色,而非集權單位。
新聞簡介部分回顧2019年十大藝文新聞,聚焦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問題,從前一年戰役延續至今年,反映藝文產業長期處於低收入、高工時、缺乏保障的困境,也呈現出2010年代至2020年代藝文界的結構挑戰。
焦點人物描述一位出生於戲曲世家的藝文工作者鄭猷涵,從小耳濡目染參與劇團,歷經演員與行政角色的轉換。她面對外界對「老闆女兒」的偏見與壓力,努力在劇團中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她坦言劇團行政與舞台工作兩者兼顧壓力龐大,但仍努力在困境中調整自我,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家庭與藝術教育背景方面,鄧爺爺與家族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影響深遠,也呼應許多藝文工作者童年經驗與文化啟蒙的來源。
電子報亦收錄多位學生與學長姐的學術經驗分享,包括論文題目選擇、指導教授溝通、資源盤點與時間管理。學生們提到研究路上可能遇到孤獨與轉折,但透過規劃與協調可逐步克服困難。
關於藝術節與地方創生,介紹了歐陽顯華策劃的「漂風197—縣谷大地藝術季」,強調藝術與在地連結的創意推廣方式,避免複製制式化藝術節,真正發展屬於土地的文化精神。
藝術教育部分亦介紹由黃蘭貴教授教授的量化研究課程,強調學術與實務的結合。力讓堂推動多樣藝術活動,強調透過整合行銷協助文化公益發展與地方連結。
國際交流方面,本期記錄與朱拉隆功大學的文化資產應用研究與交流課程,包括地方藝術節推廣、文化轉化為旅遊商品的策略,以及兩校學生共創的旅遊產品討論。泰國的文化資源處理方式與台灣不同,激盪出許多反思與啟發。
本期結語呼應文化旅遊的深度思考,主張文化不應淪為表面觀光點閱,而應深化在地風土民情與歷史價值,使旅遊成為認識文化的媒介。這些交流與活動,也讓學生從不同層面體認文化治理與產業發展的多重挑戰與契機。